1975年,霍华德·比尔是美国联合广播公司(UBS)《无线新闻》节目的王牌主播 但随着妻子离世,他的精神状态和事业都在向低谷滑落 由于节目收视率持续下跌,公司决定在两周后解雇他 新闻部主管麦克尔·舒马赫是霍华德多年的老朋友,他不得不亲自把这个消息告诉霍华德,然后,他们一起去酒吧解酒浇愁 情绪沮丧的霍华德突然说自己要在电视上自杀 在第二天的电视直播里,霍华德宣布说自己要在一周后的节目里自杀 这一失态举动引来媒体一片哗然,UBS电视网高层更是十分震怒 美国通讯公司主席弗兰克·哈克特在电视网主管们面前大发雷霆,然而敏锐的麦克尔却注意到总裁的矛头并非单纯指向霍华德,而是他负责的整个新闻部 由于新闻部节目收视下降,亏损严重,弗兰克·哈克早就有心对其开刀 果然,在第二天上午的董事会上,弗兰克·哈克特擅自宣布将新闻部降级,麦克尔恼羞成怒,找到UBS原总裁尼尔森,然而已经没有实权的尼尔森对此也爱莫能助 晚上的新闻直播原计划是让霍华德为前一天的失态向观众作出合理解释,然而深感前途无望的霍华德却再次大放厥词,言辞激烈地表达了对美国国民精神状态的不满和愤怒,而麦克尔当时就在现场,心情复杂的他并没有阻止霍华德,反而借霍华德的愤慨之词出了一口恶气 戴安娜·克里斯特森是UBS一位富有野心的年轻女制片人,她是一个工作狂,思维敏锐、遇事果断,且善于利用男人,她策划了一个相当冒险的电视节目——利用恐怖分子自己拍摄的行动录像作一个类似“真实电视”的系列暴力节目 她对“霍华德事件”非常感兴趣,并且发现可以加以利用,于是找来收视率调查结果去说服和自己关系暧昧的UBS主席弗兰克·哈克特 霍华德“丧心病狂”的直播意外造成收视率的直线上升,弗兰克·哈克特也觉得有利可图,于是决定支持此事 霍华德·比尔的节目播出后,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相当多的人觉得这节目不伦不类,不但不能提高收视率,反而可能进一步降低收视率 只有戴安娜从中看到了商机,看到了收视率暴增的光明前景,力排众议,坚决支持 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让他接着胡扯 霍华德·比尔的节目继续在播出,关于这节目是否要继续下去的争论还在继续 麦克斯和弗兰克都对继续播出这档节目表示担忧,戴安娜坚持认为这档节目前景看好 然而这些争论显得不重要了,比尔的“胡扯”里透露了太多大佬们的隐私,大佬们坐不住了,他们决定先礼后兵,由阿瑟·杰森出面,给比尔来一番“忠告“ 霍华德·比尔受了番训诫,自然不敢继续胡扯下去了 风格改为循规蹈矩型,甚至也有了几分布道的味道 大佬们自然不会有异议了 但是内心生活在无比夸张的郁闷、恐惧之中的观众收看电视是为了发泄,哪里听得进去“布道” 比尔节目的收视率快速下滑,而能代替比尔节目的新节目又一时实在找不到,终于,力挺比尔节目的戴安娜也坐不住了,为了自己对比尔的失望引起的愤怒,为了挽回收视率,戴安娜下定了决心:比尔必须去死 于是,播音室里一声枪响,比尔死了 新的热点出现,收视率止跌回稳 彼得·芬奇霍华德·比尔王瑞费·唐纳薇戴安娜·克里斯特森刘雪婷威廉·霍尔登麦克尔·舒马赫陆建艺罗伯特·杜瓦尔弗兰克·哈克特胡连华韦斯利·阿迪Nelson Chaney尼德·巴蒂Arthur Jensen徐丹达利尔·海克曼Bill Herron比阿特丽斯·斯特雷特Louise Schumacher沃尔特·克隆凯特Himself兰斯·亨利克森Network lawyer at Khan's place蒂姆·罗宾斯AssassinKathy CronkiteMary Ann GiffordEd CrowleyJoe Donnelly刘大航Jerome DempseyWalter C AmundsenConchata FerrellBarbara Schlesinger孟丽Gene GrossMilton K SteinmanStanley GroverJack SnowdenCindy GroverCaroline SchumacherMitchell JasonArthur ZangwillKen KerchevalMerrill GrantKenneth KimminsAssociate ProducerLynn KlugmanTV Production AssistantCarolyn KrigbaumMax's SecretaryMichael LiptonTommy PellegrinoPirie MacDonaldHerb ThackerayBernard PollockLouWilliam PrinceEdward George RuddyFred StuthmanMosaic FigureCameron ThomasTV Technical DirectorMarlene WarfieldLaureen HobbsLee RichardsonNarrator孙佳禾Andrew DuncanAgentTodd EverettReporterMichael TuckerMan At Desk麦克斯妻子潘淑兰福特总统徐雁切尼杨培松卢迪张玉昆Fred C Caruso、Howard Gottfried西德尼·吕美特Alan Hopkins、Ralph S SingletonPaddy ChayefskyOwen RoizmanElliot LawrenceAlan HeimJuliet Taylor孙敖Philip RosenbergTheoni V AldredgeEdward Stewart参考资料来源霍华德·比尔霍华德·比尔演员彼得·芬奇彼得·芬奇配音-《无线新闻》节目的王牌主播,麦克尔·舒马赫的朋友 在妻子离世以后,他的精神状态和事业都在向低谷滑落 在遭遇失业危机后,他在电视直播里宣布自己要在节目里自杀 霍华德·比尔的直播节目意外造成收视率的直线上升,于是他开始从以往理性的主播蜕变成通过节目发泄不满情绪的主持人 戴安娜·克里斯特森戴安娜·克里斯特森演员费·唐纳薇费·唐纳薇配音-制片人,年轻而富有野心 她是一个工作狂,思维敏锐、遇事果断,且善于利用男人 她对“霍华德事件”非常感兴趣,并且策划了一个相当冒险的电视节目 为了获得UBS高层的支持,她找来收视率调查结果去说服和自己关系暧昧的UBS主席弗兰克·哈克特 麦克尔·舒马赫麦克尔·舒马赫演员威廉·霍尔登威廉·霍尔登配音-美国联合广播公司新闻部主管,霍华德·比尔的朋友,具有敏锐的感觉 美国通讯公司主席弗兰克·哈克特在电视网主管们面前大发雷霆,然而麦克尔却注意到总裁的矛头并非单纯指向霍华德,而是他负责的整个新闻部 弗兰克·哈克特弗兰克·哈克特演员罗伯特·杜瓦尔罗伯特·杜瓦尔配音-美国通讯公司主席,与女制片人戴安娜·克里斯特森有着暧昧的关系 由于新闻部节目的收视率下降,于是他决定对其采取措施 在董事会上,他擅自宣布将美国通讯公司新闻部降级 参考资料来源、影片花絮亨利·方达认为霍华德·比尔这个角色过于歇斯底里,于是拒绝出演该角色 在整部电影里,戴安娜几乎没有对霍华德说话 穿帮镜头连贯性:在戴安娜办公室第一幕场景的中途,有一扇门事先是开着的,随后又被关上了 之后,戴安娜走过门,再次把它关上 发现错误:在霍华德·比尔的每一期电视节目上,演员总是一样的,可以从男人的长发、胡子和黑色衬衫看出来 时间奖项名称获奖方获奖情况1977年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Paddy Chayefsky获奖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彼得·芬奇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比阿特丽斯·斯特雷特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费·唐纳薇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电视台风云》提名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威廉·霍尔登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尼德·巴蒂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西德尼·吕美特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Owen Roizman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剪辑Alan Heim第34届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彼得·芬奇获奖第34届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女主角费·唐纳薇第34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编剧Paddy Chayefsky第34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西德尼·吕美特名称发行国家华纳家庭视频公司美国Warner Home Vídeo巴西米高梅美国联美电影公司美国CBS Television美国MGM Home Entertainment (Europe) Ltd 英国米高梅家庭娱乐公司德国时间国家或地区1976年11月14日美国1977年1月29日日本1977年2月17日澳大利亚1977年3月10日西德1977年3月16日法国1977年3月18日丹麦1977年4月1日芬兰1977年5月16日西班牙1977年5月27日挪威1977年8月25日中国香港1980年9月11日匈牙利2005年10月8日冰岛2007年6月6日法国海报和剧照(8张)《电视台风云》是一部情节紧凑、表演精彩的虚构作品 影片通过角色之口喊出了“电视不讲真话,电视是游乐场”的自我反思(《京华时报》评) 该片是一部反映美国新闻制度的写实电影,用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对电视媒体为商业利益而不择手段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地批判,淋漓尽致的揭露了电视媒体的黑幕(《都市家教:下半月》评) 《电视台风云》的表现手法冷静,有种冷眼旁观的效果 例如比尔被杀以后,摄影机毫不犹豫的推进,没有任何感情流露 影片在某些段落毫不忌讳地用最适合的视听语言向观众催眠,这里的催眠不是让观者觉得无聊的想睡觉,而是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片的思想内涵 在这些段落中,《电视台风云》超越了电影本身,而成为某种剧场、某种演讲、某种宣言 该片不仅具有大量震撼人心的呐喊式独白,还通过各种扎实的视听技巧对观点进行强化,从而达到启发思考的目的(《一生要看的500电影(第2卷)》评) 《电视台风云》是一部具有强烈批判性和前瞻性的严肃喜剧,它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商业运作机制下的美国电视业状况 影片通过刻画电视媒介从业者在资本之网中的挣扎,揭示了垄断资本对观众思维产生的深远影响 该片不仅探讨了在商业利益驱使下电视媒介异化的话题,同时对资本的现代性进行了反思 片中的角色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发达工业社会使人异化的不可逆转性 观众通过该片看到了电视媒介成为异化人类的技术,而人类则成为电视媒介的奴隶(《电影评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