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提到向外国派遣留学生潜伏着屈从他人的意味。从1872年至1949年,取得高等教育文凭的中国学生约有三十万人,其中七分之一是在外国获得的。[15]同一时期内,一百万在校大学生中,约有十万人在国外攻读。虽然在国外受教育的精英比例较小,也必须承认这一群体占据了战略性的位置。例如1932年,国民党政府45个最高职位中,没有出国留学过的仅14个,而留日学生有18人,留美学生有6人,从法国、英国、德国回来的留学生各一人,既在日本又在西方留过学的4人。不过在1937年,在322名著名作家中,没有出国留学过的超过半数,在文学家中比例更大,在217人中有167人没出过国。[16]
科学方面的高级学位几乎全部从国外获得,因为迟至1935年,中国才开始实行研究生计划,设置博士学位,而战争又使就学的人数大受限制。但是尽管资金缺乏,中国的科学研究还是在艰难地进行,并已初具规模。最先建立的是一些学会,1928年又成立了中央研究院,最后在一些大学创设了研究中心。假如说这些机构在设备和科学文献方面要依靠外国的合作的话,那么它们绝不简单地只是外国机构的附庸,其研究计划是由自己决定的。它们证明:中国人在某些领域里是有能力创造自己的方法、取得成绩,继而又对外国的研究发生影响的。